新时期怎样学习雷锋



(纪念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六十二周年)


一张青春的脸庞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中。春去秋来,仰望过他的孩子或许已经老去,他却一直年轻,永远闪耀着精神的光芒。 1963年,毛泽东将他对一位普通战士的缅怀与敬意,汇聚成朴实无华的七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跨越时代的象征,有一种信仰崇高的感召力,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里,成为中国人民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雷锋,一个伴随一代代人成长的名字,他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雷锋以“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真正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伟大的信念、崇高的精神,就像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不仅不会随着载体的逝去而消亡,更堪比日月江河的超越性力量——雷锋精神不灭。 正是这种信念与精神力量的所在。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首都各报均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手迹,进一步掀起了党内外、全国各族人民学习雷锋的热潮。各行各业的职工都主动利用星期日,走向街头做好事或参加单位的义务劳动,为国家多做贡献。连小学生也在星期天、节假日到大马路十子路口帮助老人过路口,清扫马路争当雷锋式的好孩子。此后六十几年间,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多次为弘扬雷锋精神题词、讲话,成为党和人民前进道路上的领航信标。

我们到底向雷锋学什么?紧接着《雷锋日记》由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整理,在1963年4月出版发行,向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电影《雷锋》1965年3月5日上映,讲述了雷锋从一个懵懂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平凡而伟大的的解放军战士的过程。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年上映,讲述了在雷锋牺牲后,他的战友们如何以雷锋为榜样,继续传承雷锋精神的故事。

电影《少年雷锋》1996年上映,讲述了雷锋在艰难困苦中成长,最终成为助人为乐的楷模故事。

电影《雷锋的微笑》2013年上映,全新讲述了雷锋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学习榜样的历程。

电影《青春雷锋》2013年上映,展现了雷锋在青春年华的动人的故事。 每一部电影上映都会把学雷锋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是否适用于现在的新时代、新时期。是不是已经过时的质疑和争议,也在我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出现过街头巷尾的议论,但我们还是要正视这些现象,有必要进行总结、归纳、整理,突显学雷锋对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是;将雷锋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对立起来,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不适应现在的新时代、新概念。

二是;将雷锋精神中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现在的人性对立起来,认为雷锋精神无法实现,是空虚的一种遐想。

三是;将雷锋的个人形象与历史真实对立起来,认为雷锋事迹如同“白毛女”、“半夜鸡叫”,纯属虚构,里面参杂着艺术性和宣传性,起着一些误导的作用。

这些偏颇、缺乏依据的论调,带有严重的误读和偏见必须要纠正。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交易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外溢到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之中,有些人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要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有自己富有了才能去帮助别人,尽可能合理的多占便宜少吃亏。然而,真正的市场经济既强调效益,也注重价值。抛弃道德、唯利是图的经济,不是市场经济的准则,是对市场经济的谬误。一方面,经济领域的规则并不能简单套用于社会、道德领域。另一方面,即便是在经济领域,想要创造有用的价值,也必须讲诚信、讲合作、讲奋斗、讲创新,才能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力取决于自身的规模优势,也来源于和外部的合作,只有兼顾了国家的强大、集体的利益壮大,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雷锋精神主张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并非是用集体的名义来淹没个人主体,而是鼓励各显其能,取长补短,现在国家重视民营企业,以加大民企在经济领域的比重,这是展现个人才能的平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更加重视个人主体的时代里,人人心中有雷锋,并以自己的方式争相做雷锋,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和谐发展。 雷锋说;“世界上最光荣的事是劳动”。人生在世,春夏秋冬,只有劳动得到的东西最踏实,劳动是温暖的也是艰辛的,向雷锋同志学习要在劳动中得到快乐、得到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劳动得来的,不是盼来的纸上画出来的。

过去,物质条件的匮乏,一度让众多像雷锋一样的奋斗的人们,不得不在忍饥受苦单调乏味的艰苦环境中拼搏。在逆境面前是坚定的理念让他们无怨无悔。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缺衣少食,物质丰裕、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似乎“艰苦”已经离我们而去。实则不然,改变的只是“吃苦”的方式不同,不变的是坚韧不拔精神的本质。看似朴素平常的工作与生活,更需要我们深入社会吃得跋山涉水之苦。看似光彩照人的航天事业,也需要人们耐得住寂寞,拿出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不出成果不回头。追求任何目标,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成功的,都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雷锋精神,艰苦创业。

雷锋是做好事、助人为乐的招牌,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的模范。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发扬螺丝钉精神脚踏实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的榜样。雷锋精神非常有必要在一代代人之间接力传递。时代在变,学习雷锋的方式在变,但雷锋精神的底色从未改变 ,这些变与不变,不仅无损于雷锋精神的传承,还让雷锋精神更进一步得到延伸与构建,也展现出了雷锋精神如何在传承中以不同的方式所实践。

qm球盟会网站

奉献、和谐、团结、进步,与雷锋留下的精神遗产高度契合,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内涵所在。就像雷锋日记所写;“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雷锋精神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时空的坐标轴上,也不仅仅由他一个人谱写和创造。雷锋精神诞生于新中国的红旗下,也继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扬弃而来的传统美德。爱岗敬业、助人为乐、艰苦朴素、无私奉献,雷锋身上的所有优秀品质,都是时代节拍和民族情感的有机融合。作为我们道德精神的典范,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恒存在,只因为她是中华民族基因的一分子。“雷锋”不仅是历史书中的一个人名,更是一种品质、一个榜样、一种行动的代名词。从本质上看,雷锋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内化为当代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即便不专门提及雷锋的名字,这种精神也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即便不在3.5,我们也会把做好事的行为称作“学雷锋”,而且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求助的时候,总希望有个像雷锋一样的人出现在身边,用“活雷锋”形容那些道德高尚的好人。 人们或许不会一年365天都提到雷锋、想到雷锋,但雷锋精神却已经贯穿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始终,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持续践行。 现在雷锋已不止是一个人,已有成千上万个雷锋在社会上发光发热,学习雷锋更不是一代人的使命。要完成中国的式现代化,我们责无旁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把学雷锋活动融入到日常、化作为经常,就一定能让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笔者;往事不是云烟 2025年3月5日

新时期怎样学习雷锋

写作不易请读者点赞

给我们留言